Top of Page

随意“晒单”有风险,信息安全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金融信息,但却容易忽视对这些信息的保护。购买心仪的保险产品是好事,但如果在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各种网络媒介随意“晒单”,即会在不经意间泄露重要的个人金融信息。

 

案例简介

某保险公司电话客服收到了一位自称 “陈先生”的客户投诉电话,要求尽快办理保单退保,但这位“陈先生”对投诉原因没有具体说明,电话中只是要求尽快办理退保并将保费退至指定银行卡中。经客服仔细核对,发现自称 “陈先生”的客户提供的银行卡信息与客户投保时预留的投保账户信息不一致,怀疑非本人操作。于是马上与客户陈先生预留的手机号联系,经过核实来电投诉者并非客户本人。

原来客户陈先生购买保险后,他妻子曾将保单截图分享到小红书,没想到该小小的举动,却为他们埋下了可怕的雷。幸好保险公司及时与客户陈先生取得联系核实,因此避免了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财产损失。

 

风险提示

了解什么是个人金融信息以及学会如何恰当地保护他们,对于每一位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吧。

 

个人金融信息是指金融业机构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加工和保存的个人信息。具体来说,个人金融信息包括:

1、账户信息: 账户及账户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保险账户、支付账号、银行卡磁道数据(或芯片等效信息)、银行卡有效期、证券账户、账户开立时间、开户机构、账户余额以及基于上述信息产生的支付标记信息等。

2、金融交易信息: 个人金融信息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保单信息、理赔信息;交易金额、支付记录、透支记录、交易日志、交易凭证;证券委托、成交、持仓信息等。

3、个人身份信息: 个人基本信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个人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客户法定名称、性别、国籍、民族、职业、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收入情况、身份证和护照等证件类信息、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工作及家庭地址,以及在提供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收集的照片、音视频等信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人脸、虹膜、耳纹、掌纹、静脉、声纹、眼纹、步态、笔迹等生物特征样本数据、特征值与模板。

4、财产信息: 金融业机构在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收集或生成的个人金融信息主体财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收入状况、拥有的不动产状况、拥有的车辆状况、纳税额、公积金存缴金额等。

5、鉴别信息: 用于验证主体是否具有访问或使用权限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银行卡密码、预付卡支付密码;个人金融信息主体登录密码、账户査询密码、交易密码;卡片验证码(CVN和CVN2)、动态口令、短信验证码、密码提示问题答案等。

6、借贷信息: 个人金融信息主体在金融业机构发生借贷业务产生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授信、信用卡和贷款的发放及还款、担保情况等。

7、其他信息: 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形成的,能够反映特定个人某些情况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特定个人金融信息主体的消费意愿、支付习惯和其他衍生信息;在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过程中获取、保存的其他个人信息。

 

如果消费者对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不足,不仅容易受到各种营销推广的骚扰,而且可能会遭受经济损失,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涉及违法犯罪。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个人金融信息呢?

1、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 且通过正规渠道办理,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代办, 特别警惕“代索赔”“代投诉”等代办方式;

2、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 可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 有效期等内容,以防身份证件复印件被移作他用或被不法分子冒用;

3、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不随意丢弃,不向他人转借或出租;

4、对于不明邮箱、短信链接和陌生来电保持高度警惕,不轻易点击和操作链接,不轻易提供个人金融信息;

5、妥善保管刷卡签购单、 取款凭条、 信用卡对账单等,不需要时应及时做撕碎或者用碎纸机销毁等处理,切勿随意丢弃。

6、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谨慎使用公共WiFi、免密WiFi;

7、不要随意将个人信息分享到社交平台,或告知他人、提供给他人使用;

8、发现个人金融信息泄露,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维权。

 

参考资料:

1.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JRT 0171-2020)》,标准名称 (xinghua.gov.cn)

2.   《个人金融知识普及读本》,中国人民银行-沟通交流-金融知识 (pbc.gov.cn)

3.   《关于防范租借信用卡的风险提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cbirc.gov.cn)

4.   《七招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北京市金融监督地方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