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消费者权益保护 | 以案说险】 聚焦“新市民”,警惕虚假承诺高收益的诈骗 

背景

近年来,以虚拟货币、海外投资、债券资产处置等噱头的理财投资项目频繁出现在互联网等宣传渠道,以投资便捷、超高收益等“宣传卖点”吸引社会公众视线。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人员不了解或追求“高利润、高回报”的心理设下骗局,诱其上当,而在城市打拼的新市民群体往往成为他们的关注目标。

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驻,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目前“新市民”已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群体,但因金融知识相对缺乏,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常常成为不法分子犯罪实施对象。

 

案例回顾

杨某作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市民”,举家搬迁至城镇自主创业。后杨某结识了某保险公司员工刘某并通过其购买了保险产品,刘某也一直为其提供保险咨询等服务。

2022年5月的一天,杨某找到刘某表示有人介绍其参加关于宣传虚拟货币的线上讲座,并派专人与其一对一沟通,推荐网站购买虚拟货币,并承诺购买后可得到很高利润分红,但需要尽快将投资款打入指定账户,否则会错过这一轮虚拟货币上涨期。面对如此高的收益,杨某心动了,甚至开始盘算提前退保以获得投资本金,于是便联系刘某希望其帮忙拿拿主意。刘某听完杨某的讲述,凭借敏锐的反诈意识,立刻察觉到该情况疑似为金融诈骗,冷静与杨某分析情况,并劝说其立刻暂停与所谓“一对一客服”的联络,不要点击任何对方发送的不明链接,建议杨某立即报警处理。

 

如何防范

为了帮助您识别和防范这些诈骗行为,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 违规收费:不法分子可能会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如手续费、交易保证金、注册费等各类名目。在骗取受害人信任后,要求受害人支付相关费用至不受保护的非法账户。
  • 高利诱惑:承诺高利,不提示风险,对于实施交易的方案和渠道真实性均无法通过国家正规设立的金融机构官方获得证实。
  • 信息模糊:犯罪分子提供的信息案例仅能从互联网或海外平台获得查询,无法提供企业的详细背景信息和合法经营资质的证明信息,也无法提供对方身份的合法证明资料。
  • 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往往要求受害人提供身份证件、银行账户、联系地址、个人电话、家庭成员信息等各类敏感资料,而无法合理解释合理用途和合理性。
  • 合同陷阱:一些不发分子通过正规途径设立公司,但在实际经营中超出经营范围,并以内容含糊不清或不平等的合同条款作为诱饵,骗取受害人的信任。
  • 套路贷:不法分子可能会虚构高利为诱饵,然后诱导受害人进行贷款,并将贷款资金转至虚假项目账户,挪作他用。

 

温馨提醒您

温馨提醒:

1.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轻信承诺的高额回报,始终保持警惕,特别警惕那些涉及个人隐私信息提供或转账的要求。如果您怀疑遇到了诈骗,应立即停止一切交易,并向警方报告。

2.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组织建设了金融产品查询平台,并于2024年10月31日正式面向消费者上线运行。消费者可以登录网址“https://www.jrcpcx.cn”、微信小程序以及手机APP搜索“金融产品查询平台”进行产品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