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守护青少年小小“钱袋子”

随着青年群体和在校大学生参与金融消费活动日益频繁,这一社会阅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的群体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又一下手目标。“零门槛”“无抵押”“零利息”的不良网络贷款层出不穷,同时也有不少青少年群体成为非法集资的“帮凶”,严重影响了青年群体及在校学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零息”贷款陷阱引发恶意催收

不法分子通过“日息低”“零利息”等虚假宣传,诱导青少年过度消费,导致部分青少年陷入高额贷款陷阱。“零利息”往往还伴有各类隐性成本,一旦逾期将会产生高额费用,随之而来的还有恶意催收,他们往往会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等方式骚扰,而后以侮辱、恐吓、威胁等手段实施暴力催收,对青少年的财产及身心产生极大不利影响。

贩卖个人信息沦为非法集资“工具人”

青少年为赚取外快,被“只要将银行卡出借给别人,躺着就能赚大钱”的兼职广告吸引,将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支付宝账号等出租或出售给他人使用,实际是在帮助犯罪分子实施非法集资,成为“递刀人”,从成千上万的群众钱包中“收割”钱财,以达到洗钱、偷逃税款的目的。受害人会将钱打入骗子指定的账户中,诈骗分子多笔小额款项转账至别的银行卡中,再由分布各地的团伙成员将赃款取走。这类不法行为最终都会追溯到卡主本人,导致个人信用受损,甚至承担法律责任,给将来升学、就业以及社会生活埋设障碍。

注销“校园贷”陷阱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非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以真实个人信息迷惑青少年放松警惕,进而谎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紧急配合注销校园贷账号,或声称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网贷账号需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产生高额滞纳金等为由,还诱骗青少年在贷款平台贷款后将资金转至骗子提供的名为“清查账户”,实为骗子的个人账户中,造成巨大损失。

 

青年消费者应树立正确消费观,开源节流、量入为出,树立理性借贷消费观念,不过度依赖借贷消费,不给校园不良网络贷款留下可乘之机。如遇暴力催收,应保持理智,借助家长、老师或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青少年也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天上掉馅饼”,避免在低成本高回报的利益驱使下剑走偏锋,越过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