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热点话题】金融安全专项行动围剿非法中介乱象
近年来,非法金融中介以“快速贷款”“征信修复”“债务重组”等名义活跃于市场,通过伪造资质、虚假承诺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这类机构不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更导致消费者陷入“债务滚雪球”“高息陷阱”等风险,甚至因伪造材料骗贷而面临法律追责。
一、非法金融中介的四大常见手法
- 假冒正规机构
通过仿冒银行、保险公司LOGO、网站等,虚构资质背书,骗取消费者信任。 - 虚假承诺诱导
宣称“无视征信”“百分百放款”“保本高收益”等,利用消费者急迫心理实施欺诈。 - 伪造材料骗贷
以“包装资质”为名,要求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并伪造流水、收入证明骗取贷款,涉嫌刑事犯罪。 - 高额收费与债务陷阱
收取“服务费”,诱导“以贷养贷”,导致债务规模恶性膨胀。
二、风险警示:消费者需警惕三大核心威胁
- 经济损失加剧
高额中介费、虚假金融产品等直接造成财产损失,部分案例中消费者甚至被诱导挪用贷款资金支付费用。 - 征信记录受损
伪造材料骗贷可能导致消费者被列入征信黑名单,影响未来贷款、就业等社会活动。 - 个人信息泄露
非法中介违规收集身份证、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存在被非法倒卖、用于其他诈骗活动的风险。
三、风险防范指南
警惕“低息贷款”“债务优化”等话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拒绝提供虚假材料,留存交易证据以备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