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教育宣传月 | 以案说险】 警惕假借保险公司名义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
案例背景
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假借保险公司的名义,向消费者推销非保险金融产品,例如P2P等,并以“保本高收益”作为诱饵,实际上这种行为可能涉及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
如何识别和防范
- 核实保险公司信息: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前,应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相关保险行业网站,核实公司的真实信息,选择正规的公司,以降低风险。
- 审查产品信息:消费者应仔细审查保险产品的基本要素,包括保险名称、保险期限、保险责任、保费支付方式等,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或者客服电话查询合同编号是否存在,以及该合同的状态信息。
- 警惕高额回报承诺:消费者应认识到,高收益通常伴随着高风险,不要轻易相信“高息保险”或“高息理财”等承诺,避免抱有“赚一把就出来”的侥幸心理。
- 保护个人信息:消费者应谨慎保管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个人信息,不点击可疑链接,不扫描可疑二维码,以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 及时举报:如果消费者发现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存在伪造或欺诈行为,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并依法维权,可以向保险公司投诉、向监管机构反映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温馨提醒
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保持警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购买,并仔细验证产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以维护自身权益。同时,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保护消费者利益。
内容编辑:汇丰人寿消费者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