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顶部

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守护养老“钱袋子”

尊老敬老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持续扩大,一些不法分子盯上空闲时间多、金融知识相对匮乏的老年群体。他们打着各种旗号,以高额分红、保本高息为饵,利用老年人防骗意识低和金融知识缺乏等特点,向老年人实施非法集资或诈骗,给一些老年人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做好防范化解非法集资风险,筑牢非法集资防骗网,守护老年人钱袋子,关乎广大老年人和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

 

“免费礼品”作诱饵

“免费赠送礼品”往往是老年人非法集资骗局的一大诱饵,不法分子通过散发传单、口口相传、上门推销等方式,以赠送粮油鸡蛋、免费体检等为诱饵,诱惑老年人参与所谓的考察活动、讲座,进而摸清老年人个人信息和投资意愿。此外,不法分子为包装自己,还会租赁写字楼、办理营业执照等,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新创业等幌子,营造其“正规”形象,通过编造虚假项目来骗取老年人的投资款。

打“亲情牌”骗取信任

为了骗取老年人的信任,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缺乏子女陪伴、内心孤独的特点,设下了“温柔陷阱”,和老年人打起了“感情牌”。不法分子会与老人进行一对一聊天,经常嘘寒问暖,隔三岔五上门探望,带老人免费旅游、送生日礼物等,骗取老年人的信任,让缺少倾诉对象的老年人一步步走向这些“温柔陷阱”中,最终养老钱打了水漂。

给予定期“回报”进一步实现非法目的

不法分子往往会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高额回报忽悠老年人投资。在集资初期,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骗取信任,吸引老年人持续加大投资,同时在老年群体中通过口口相传,使参与人员迅速蔓延,进一步扩大非法集资规模。殊不知,不法分子的目标一直都是投资本金,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会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投资者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广大老年人应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识骗能力。遇到相关投资、集资类宣传,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被“感情牌”打动而盲目投资,应先征求家人的意见,了解产品及市场行情,考虑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有担保、无风险、高收益、稳赚不赔”等高利诱惑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