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5”国家安全日】 全民守护:从生活细节筑牢国家秘密安全防线
【公民保密义务的法定性】
- 宪法与法律的明确规定
《宪法》第五十三条明确将保守国家秘密列为公民基本义务,《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进一步细化,要求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共同履行保密责任。2024年修订的新法特别强调,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将被依法追责。 - 对保密工作的全面领导
新修订的保密法确立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的统筹地位,通过完善定密解密机制、强化技术防护体系,构建起新时代大保密格局。
【日常生活中的泄密风险】
- 智能化时代的隐蔽威胁
中央保密办2023年发布的公益宣传片揭示:普通旅游照可能暴露军事坐标,实验环境拍摄可能泄露科研数据,会议记录传播可能危及决策安全,随意拍摄军车可能暴露装备参数。 - 新型技术带来的挑战
深度伪造技术可篡改图像信息,公共Wi-Fi易成数据窃取通道,智能设备定位功能可能无意间标注敏感区域。
【公民保密防护准则】
1、强化保密认知基础
- 定期接受保密教育
参与机关单位组织的保密专题培训,掌握《保密行为规范手册》核心内容,重点学习新修订保密法中涉公民义务条款。 - 警惕日常信息外泄
禁止在社交平台发布含敏感地理标识、工作场景细节或会议记录的照片/视频,发布前需完成“涉密要素三审”(地理信息、场景特征、文本内容)。
2、严格涉密行为管控
- 物理介质管理
不得私自复印、拍摄、传输涉密文件,办公场所须配备专用碎纸设备与电磁屏蔽柜。 - 电子数据防护
关闭手机定位功能拍摄非公开场所,使用防窥屏幕贴膜处理电子文档,拒绝连接无加密的公共Wi-Fi传输工作信息。
3、特殊场景防控要求
- 涉外活动规范
接待境外人员需提前向单位报备,禁止擅自引导外籍人士进入涉密区域,涉外交流前须接受专项保密培训。 - 敏感区域管控
在军事管理区、科研机构周边启用手机信号屏蔽袋,拍摄科研实验场景需获得双重审批(技术部门+保密办)。
4、技术防护升级
- 智能化风险阻断
安装国家保密局认证的终端防护软件,对含敏感关键词的通信内容自动触发加密与拦截预警,实现“数据不出域、风险不外溢”。